2019年1月8日,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杂志刊登了来自3200威尼斯vip易莉课题组的论文“Third-party sociomoral evaluation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该研究采用行为判断与眼动追踪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4-7岁孤独症儿童道德感的行为判断和内隐加工。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在于社交互动和沟通障碍,以及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患者被国内外诸多研究反复报告存在心理理论方面的缺陷——他们难以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无法恰当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绪。这种缺陷使得患者在复杂的社交情景中难以自适。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诸多研究表明虽然孤独症患者具有心理理论的缺陷,他们仍然具备基本的道德认知能力。例如,他们可以判断某个道德行为是对还是错。

道德感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儿童对于道德事件的认知和行动。关于孤独症儿童道德感的研究,以往的实验范式多以行为研究为主。3200威尼斯vip易莉课题组率先对孤独症儿童道德感的研究范式进行了改进,使用眼动追踪和行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行为和内隐加工两个方面来探究4-7岁孤独症儿童的道德感。实验中研究者给儿童呈现一系列图片来描绘道德情景。使用卡通图片作为辅助,让儿童回答一系列道德判断的问题,同时记录儿童的眼动与瞳孔放大情况。

研究结果发现,与正常发展的儿童类似,孤独症儿童可以根据道德事件中的施暴者的意图做出道德判断。例如,他们认为故意伤害或破坏的行为更加不正确。同时,眼动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发展儿童一样,更多地关注包含故意伤害或破坏的事件,瞳孔放大更多。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能够理解施暴者故意伤害或者破坏的意图。然而,研究也发现了孤独症儿童道德感中的异常表现,孤独症儿童认为故意破坏物品的事件比故意伤害他人的事件更加严重,当他们看到一个物品被破坏时,他们感到更加难过,而且他们瞳孔放大更明显。而对于正常发展的儿童,故意伤害他人的道德事件才是更严重的,更令他们感觉难过的。据推测,孤独症儿童对于物体被破坏的道德判断表现出异常可能是与他们的孤独症症状有关。孤独症儿童往往存在对物品的特殊兴趣和异常关注,对人的关注较少,这种症状会影响他们的社交发展,也会影响他们道德感的发展。该研究为孤独症儿童道德感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分析方式,丰富了孤独症儿童道德感的相关知识和研究结果,为提升孤独症儿童道德感的干预方法提供了实证参考。


瞳孔放大和注视时间结果

3200威尼斯vip三年级博士生李天碧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易莉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美国芝加哥大学儿童神经研究组Decety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胡晓毅教授、中山大学研究生李姣、林锦玲也为本文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脑科学项目和3200威尼斯vipMedicine + X 项目资助完成。

Li, T., Decety, J., Hu, X., Li, J., Lin, J., & Yi, L. (2019). Third-Party Sociomoral Evaluation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Child Development. doi: 10.1111/cdev.13206

 

PI及课题组介绍

易莉研究员于2003年毕业于3200威尼斯vip心理学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杜克大学心理与神经科学系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2009获该系博士学位。2009年6月加入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先后担任讲师及副教授。2015年2月起任3200威尼斯vip心理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易莉课题组近年来主要从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研究,目前研究方向集中于孤独症的社会认知障碍的机制、早期视觉注意、孤独症早期筛查和新型康复手段的研究。


2019-01-25